推广 热搜: 家庭教育  幼教  家庭  教育  初中  知识  教育资讯  高中  学习  小学 

2019年上海初一历史上册第1单元测试题

   日期:2025-01-25     来源:www.kmgiq.com    浏览:392    
文章简介:人教部编版初一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单元测试 (时间:80分钟       满分:100分) 1、选择题 1.下图是河姆渡居民房子复原图,它说明河姆渡居民 ( )   A. 种植粟 B. 常见用打制石器 C. ...

人教部编版初一历史上册 第一单元 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单元测试

(时间:80分钟       满分:100分)

1、选择题

1.下图是河姆渡居民房子复原图,它说明河姆渡居民 ( )

 

A. 种植粟

B. 常见用打制石器

C. 过着定居生活

D. 用陶器

2.传闻四五千年前,在国内黄河流域过去发生过一场大战,从此,华夏族就渐渐地形成。这场大战是()

A. 涿鹿之战

B. 牧野大战

C. 马陵之战

D. 桂陵之战

3.“吾祖峻德,万古流芳;平定荒漠,举世称殇。……造车指南,辨兆万民不容易之方向。”这是2005年5月,中国台湾亲民党主席宋楚瑜拜谒什么地方时的祭文

A. 炎帝陵

B. 黄帝陵

C. 秦始皇陵

D. 中山陵

4.公元前三千多年,世界多个区域先后进入了文明年代,下列什么国家是现在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址最多的( )

A. 印度

B. 埃及

C. 中国

D. 古巴比伦

5.国内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的国家,最早种植粟的是

A. 山顶洞人

B. 河姆渡人

C. 半坡氏族人

D. 大汶口原始居民

6.下列创造与黄帝有关的是

 

A. ①②③④

B. ①③④

C. ②③④

D. ①③

7.早在六七千年前,生活在黄河和长江流域的半坡居民和河姆渡居民都已经进入农耕年代。下列表述符合这两个原始居民农耕文化特点的是

A. 开始用铁制农具

B. 逐步推广牛耕技术

C. 饲养家畜、制作陶器

D. 确立土地私有规范

8.过上农耕生活的原始居民已经会建造房子。如下图所示,居住在该样式房子中的原始居民是(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人

D. 河姆渡人

9.干栏式建筑形式是下列什么远古人类或居民创造的( )

A. 元谋人

B. 北京人

C. 半坡居民

D. 河姆渡居民

10.大家中国人见面喜欢问“你今天吃那些菜?”历史上,国内是世界上最早种植粟和蔬菜的国家,这个最早种植地你觉得是( )

A. 北京周口店

B. 浙江河姆渡

C. 陕西半坡

D. 云南元谋

11.最能证明“中国是水稻的故乡”的原始人类遗址是( )

A. 北京人遗址

B. 河姆渡人遗址

C. 半坡人遗址

D. 大汶口人遗址

12.海内外华人都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是由于( )

A. 华人都是黄色皮肤

B. 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两个部落网盟进步而来的

C. 炎帝、黄帝打败了蚩尤部落

D. 国内原始居民主要生活在黄河流域

13.人和动物的根本不同在于

A. 是否会用火

B. 是否会直立行走

C. 是否会煮熟食物

D. 是否会制造工具

14.“秦淮八绝”为八套秦淮风味名点小吃,其中桂花夹心小元宵的主要食材,可以追溯到距今约七千年河姆渡原始居民的主食

A. 水稻

B. 小麦

C. 粟

D. 玉米

15.中国被叫做“丝国”。传闻中教人养蚕抽丝的先人是

A. 神农

B. 共工

C. 仓颉

D. 嫘祖

16.历史老师在介绍国内某一原始人类时,提到“他们生活在距今约70~20万年,已经会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该原始人类应是

A. 山顶洞人

B. 北京人

C. 河姆渡人

D. 半坡人

17.湖南永州宁远县城南30公里的九嶷山舜源峰下有一座舜帝陵。2006年舜帝陵庙被列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请指出舜是通过什么方法成为部落网盟领袖的(  )

 

A. 世袭制

B. 武力夺取

C. 禅让制

D. 民主选举制

18.对于“人是从哪儿来的”这个问题,西方有“上帝创世纪”的故事,中国有“女娲抟土造人”的故事,这类故事都是( )

A. 神话传闻

B. 历史事实

C. 考古发现

D. 科学幻想

19.河姆渡聚落居民的生产生活状况与半坡聚落居民明显不一样的一组是()

A. 用陶器盛食物

B. 种水稻,住干栏式房子

C. 用磨制石器

D. 饲养水牛、猪、狗等

20.下列选项与黄帝无关的是

A. 阪泉之战

B. 创造车船

C. “禅让”

D. “人文始祖”

2、非选择题                                                                          

21.历史文物的价值在于可以真实地反映当时的历史情境,为后人知道历史提供宝贵的资料。下图所示文物是在国内原始人类遗址中挖掘出来的。请你注意观察下面两幅图,回答下列问题。

 

(1)你了解它们是哪一原始人类过去用过的吗?

(2)依据这两件文物,你能推断出当时的大家已经学会了什么生产和生活的技能吗?说一说你判断的依据?

(3)要进一步探究这一原始人的生活状况,除去从出土文物中好了解外,还有什么渠道?(举出两例即可)

22.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华开国五千年,神州轩辕自古传。创造指南车,平定蚩尤乱。世界文明,唯有我先。”——孙中山

(1)材料中的“轩辕”指的是哪个?和他一块打败蚩尤部落的是哪个?

(2)到今天国外华人常如何自豪地称呼自己?

(3)如图,“轩辕”时期有很多创造创造,请你写出来。

 

(4)“轩辕”之后,国内黄河流域又出现了哪几位杰出的部落首领?

23.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二 “在北京人遗址中,发现了很多木炭和几处较大的灰烬堆,还有在火中烧过的石块、兽骨和树子等……”

---------(人教版)《中国历史》

材料三 “上古之世,……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韩非子》

(1)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只有过哪种生活?

(2)材料二证明了什么?它所证明的实事有哪些意义?

(3)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大家生活的一个什么重大的变化?从什么生活活的年代开始出现这种现象?

24.阅读材料回答:

材料1、“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

——《韩非子》

材料2、“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有圣人出,钻木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

①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只有过哪种生活?

②结合生活知识,请剖析:火对远古原始居民有什么用途? 火的用法在人类的进步过程中有哪些意义?

答案分析

1.【答案】C

【分析】本题考察学生对河姆渡氏族的认识,A项是国内北方劳动人民种植的农作物,B项是国内原始社会后期用的劳动工具,C项是干栏式房子结构,河姆渡居民的房子的特征与当地的自然环境有关系:干栏式建筑,以木结构为主。当地处于长江中下游区域,气候温暖湿润,这种房子利于通风防潮,D项和题意无关,故选C。

2.【答案】A

【分析】黄帝联合炎帝部落在涿鹿之战中打败了蚩尤部落,从此,华夏族就渐渐地形成,故选A。

3.【答案】B

【分析】距今约四五千年,炎、黄大败蚩尤后,炎帝和黄帝部落结成网盟,经过多年进步,形成日后的华夏族。华夏族,是汉族的前身,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相传,黄帝还教大家挖井,创造舟车,为后世的衣食住行奠定了基础,被后人尊称为“人文初祖”。每年清明时节,各地民众和国外赤子纷纷前往黄帝陵祭奠,表达对黄帝的景仰之情。故选B。

4.【答案】C

【分析】通过考古,现在世界上发现原始人类遗迹最多的国家是中国;在中国境内发现的原始人类有: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等。答案选C。

5.【答案】C

【分析】国内非常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和粟的国家。

6.【答案】B

【分析】依据所学可知,传闻中的黄帝造出宫室、车船、兵器、衣裳,还让下属官员创造文字、历法、算术和音乐。他的老婆嫘祖创造了养蚕抽丝。传闻年代的炎帝教民耕种、创造医药;仔细审察①③④符合题意,故此题选B。

7.【答案】C

【分析】依据所学常识剖析选项可知,A项国内最早用铁制农具是在春秋时期;B项牛耕技术在春秋战国年代初步推广;D项春秋战国时期确立土地私有规范。所以ABD项都不符合河姆渡和半坡居民时期的特点。河姆渡和半坡居民开始了定居的农耕生活,种植农业、饲养家畜,开会制造陶器。故选C。

8.【答案】C

【分析】国内的原始居民在元谋人、北京人和山顶洞人时期过着群居生活,他们还不会建造房子,到河姆渡和半坡原始居民时期会建造房子,河姆渡原始居民居住在干栏式的房子里,半坡人居住在半地穴式的房子里,所以答案是C。

9.【答案】D

【分析】干栏式建筑形式是河姆渡居民创造的,河姆渡聚落地处河湖密布、潮湿炎热的江南区域,干栏式结构高于地面,具备通风、防潮的性能,故选D。

10.【答案】C

【分析】国内原始农耕文明的代表是陕西西安附近的半坡原始居民和浙江余姚的河姆渡原始居民,最早种植粟的是半坡原始居民,河姆渡种植的是水稻,故选C项。

11.【答案】B

【分析】解题时注意重点信息“水稻”,联系已学常识可知国内非常早就出现了原始的农耕,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距今约七千年的河姆渡原始居民,就种植水稻,由此剖析可知B项符合题意。

12.【答案】B

【分析】联系已学常识可知炎帝与黄帝为中华民族做出了重大贡献,且中华民族的主干部分是由炎、黄两个部落网盟进步而来的,据此海内外华人都自豪地称自己为“炎黄子孙”,故选B。

13.【答案】D

【分析】结合所学,人会制造和用工具,远古时期的元谋人就已经会制造和用石制工具了,故人和动物的根本不同是是否会制造工具。故选D项。

14.【答案】A

【分析】桂花夹心小元宵的主要食材为糯米,糯米也是水稻一种,因此答案为A。

15.【答案】D

【分析】“相传黄帝的老婆嫘祖创造了养蚕抽丝技术。”可知,传闻中教人养蚕抽丝的先人是嫘祖,故选D。

16.【答案】B

【分析】此题考查北京人的有关要点。距今约70~20万年的北京人,生活在北京周口店,他们已经会用天然火,过着群居生活。故选B。

17.【答案】C

【分析】在禹以前都是通过禅让制的方法来传递王位的。所以答案选择C。当时还没出现民主选举制。舜更不是通过武力、世袭的方法夺取王位的。

18.【答案】A

【分析】神话都是想象或幻想的,是远古人类对所察看或历程的自然界或社会现象的讲解和说明,只不过它经过了“幻想”的加工,成为了想象中的“神化”了现实生活,神话是原始氏族社会的精神产物,反映着远古人类讲解自然(或社会)并征服自然(或社会)的愿望;因此它只能产生在史前的远古年代,是人类还没能力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作出符合实质的讲解年代的产物。神话传闻包含神话与传闻两个部分。一个偏重于指关于人神起源万物初始的来历,一个偏重于口头流传的关于世界来源及英雄故事的说法,因此上帝和女娲造人说都是神话传闻。

19.【答案】B

【分析】河姆渡文化出目前长江流域,半坡文化出现于黄河流域。半坡居民和河姆渡房子有不同是由于气候环境不同。河姆渡居民在南方,气候潮湿又要预防野兽的袭击,所以建干栏式建筑,半坡居民则相反。河姆渡居民种植水稻,而半坡居民种植粟并且半坡居民有较高的制陶技术,可以制作彩陶,会纺织。所以选B 。

20.【答案】C

【分析】依据课本所学,相传在皇帝之后,黄河流域主要有陶唐氏、有禹是、夏侯氏等为了抵御一同的灾难,三个部落走向了网盟,尧、舜、禹依次成为部落网盟的首领。当时实行禅让制,马上部落首领位子传给贤德之人。C项与黄帝无关,符合题意;尧年老后,部落网盟推举舜为继承人,这种和平推举部落网盟首领的办法称之为“禅让”。相传黄帝在位期间,播百谷草木,大力进步生产,始制衣冠、建舟车、制音律、创医学等,炎帝和黄帝为争夺中原区域,在阪泉之野展开大战,最后黄帝部落网盟获得胜利,初步打造的黄帝对中原区域的领导地位,因其卓著的功绩,深受历代人民所敬仰,被尊为“人文初祖”。ABD三项是黄帝的事迹,不合题意。由此可知ABD三项不合题意,故选择C。

21.【答案】(1)山顶洞人

(2)制作如此的装装饰品和骨针都需要肯定的磨制和钻孔技术。这就表明山顶洞人已经学会了这类技术,骨针和装装饰品的出现进一步说明山顶洞人已掌握用骨针缝制衣服,还了解爱美等。

(3)上网查找、去图书馆查找、访问、参观历史博物馆等。

【分析】第(1)问和第(2)问,本题主要考查山顶洞人的有关常识。山顶洞人用打制石器,已经会人工取火。在山顶洞人遗址,曾发现两件火石石器和待加工的燧石石片及其他一些石器。山顶洞人已经比较常见地学会和运用磨和钻的技术。这类,都可以间接判断他们在不断磨擦和钻孔的基础上,也同时学会了人工取火的办法。骨针和装装饰品的出现进一步说明山顶洞人已掌握用骨针缝制衣服,还了解爱美等。

第(3)问,主要考查学生对探索原始人的生活状况办法的理解。大家知道和探究原始人的生活状况的办法有不少。历史文物是大家知道离大家非常遥远的原始生活活状况的办法,此外,还有一些办法,如可借助互联网查找,到历史博物馆查看资料,去图书馆查阅有关的历史书本等。

22.【答案】(1)黄帝。炎帝。

(2)炎黄子孙。

(3)创造文字、养蚕缫丝、造船、建造房子、观测天象、创造指南车、采集药草。

(4)尧、舜、禹。

【分析】材料中的“轩辕”指的是黄帝,和他一块打败蚩尤部落的是炎帝。到今天国外华人常自豪地称呼自己“炎黄子孙”。右图反映的“轩辕”时期有很多创造创造有:创造文字、养蚕缫丝、造船、建造房子、观测天象、创造指南车、采集药草。“轩辕”之后,国内黄河流域又出现的杰出的部落首领有尧、舜、禹。

23.【答案】(1)群居生活。

(2)北京人已了解用火;用火可以烧烤食物、照明、御寒、驱赶野兽。

火的用法,提升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进步和脑的进化。

(3)从用自然火到人工取火。  山顶洞人。

【分析】(1)通过材料一大家可以看出原始社会时期,自然环境很恶劣,人和动物比较起来,人的数目很少,并且在和动物的较量中,人类总是处于劣势,为了存活,远古人类过着群居生活,所以北京人过着群居生活。

(2) “灰烬堆、木炭、用火烧过的石块”等,大家可看出材料二证实了北京人会用火;火的用法带来的影响是:用火可以烧烤食物、照明、御寒、驱赶野兽。火的用法,提升了人类适应自然环境的能力,促进了体质的进步和脑的进化。

(3) “钻燧取火”,大家可看出当时人类已经会人工取火,所以材料三反映了原始社会大家生活的一个重大变化是:人类从用天然火到人工取火的变化;最早会人工取火的远古人类是山顶洞人。

24.【答案】①过着艰苦的群居生活。

②烧烤食物;驱逐野兽;照明防寒。火的用法增强了大家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分析】在材料一所述的险恶的环境下,北京人只有过着艰苦的群居生活。火对远古原始居民有哪些用途:烧烤食物;驱逐野兽;照明防寒。火的用法在人类的进步过程中的意义:火的用法增强了大家适应自然的能力,是人类进化过程中的一大进步。

 
打赏
 
更多>热门阅读

推荐图文
今日推荐
点击排行
网站首页  |  关于我们  |  联系方式  |  使用协议  |  版权隐私  |  网站地图  |  排名推广  |  广告服务  |  积分换礼  |  网站留言  |  RSS订阅  |  违规举报